2019“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峰论坛将于11月13日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动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

目前,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已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伴随着产业共同成长、不断超越,现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第一、国内前三的光电综合展会,为行业与全球同仁搭建交流平台,对推动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和应用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峰论坛作为武汉光博会的同期高规格高峰论坛,继续保持高端国际化和专业权威性的特点,特邀全球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业界前沿技术,把脉行业发展趋势,共同促进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019“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峰论坛


会议内容

本届高峰论坛聚焦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科技进展,力邀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知名院士专家作主题演讲,围绕光学超分辨、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光通信、纳米光学、光芯片等领域展开交流与讨论,旨在共同推进光电子信息领域产研融合,科技进步,产业发展。


时间地点

11月13日 9:00-12:00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三楼(光谷厅)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贸促会、湖北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执行承办单位:意桐光电


会议主持



徐红星

中国科学院 院士

武汉大学 教授

嘉宾介绍

徐红星,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8年和2002年分别获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院士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他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


演讲嘉宾


William E. Moerner

诺贝尔奖得主

美国斯坦福大学 教授

嘉宾介绍

William E. Moerner是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

2014年,William E. Moerner和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创新手段成功突破传统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将显微技术带入“纳米”领域,让人类能以更精确的视角窥探微观世界。现如今,纳米显微技术已经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在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演讲主题

生物单分子三维纳米光子学

演讲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研究将光学控制技术引入到成像领域,这种结合实现了超越衍射极限的成像,完成了纳米级的单分子光学探测。

超分辨显微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前沿,即可以在20- 40 nm或更低的分辨率下观察生物和其他纳米尺度的三维结构。即使在传统的低浓度极限下,单个生物分子的运动仍可以被记录下来,而不仅是记录其扩展结构的形状。这种方法让我们在不用统计平均法分析的时候,仍然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分子的动态过程。


顾敏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嘉宾介绍

顾敏先后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光存储及光子晶体、纳米光子学等。

顾敏院士在三维光学显微成像和多光子纳米光子学的基础研究及数据存储、生物医学工程应用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是三维光学显微成像理论的国际权威和先驱者之一,推动了现代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双光束超分辨原理突破聚合物中的光学衍射极限,获得9纳米特征尺寸的世界纪录;率先实现了纳米尺度下对光子角动量模式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的新技术,为下一代超宽带、超大容量、超快速并行处理的光学通信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在多光子诱导的多维光子晶体、激光光镊和双光子非线性光学内窥镜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演讲主题

待定




Kerry J.Vahala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教授

嘉宾介绍

Kerry J.Vahala是国际知名微腔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是非线性光学方面获得高Q值光学微腔的先驱。他的团队已经在这一领域推出了多种应用研究,并且他们发明的光学谐振器,保持着在半导体芯片上的最高Q值的记录。

Vahala教授应用这些器件针对非线性现象和应用已经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Vahala教授还参与了光通信用量子阱激光器的早期开发,并且由于他在量子阱激光动力学上的成就获得了IEEE Sarnoff奖。他还因在超高Q值光学微腔上的工作获得了Alexander von Humboldt奖,因将频率梳用于外星探测获得NASA成就奖。

同时,他也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IEEE光子学会(IEEE Photonics Society)和美国光学学会(OSA)的会士。

演讲主题

Time Keeping Using Light

用光计时

演讲摘要

早期文明出现以来,人们就发明了许多方法来记录时间。直至20世纪,出现了一种使用量子变换的革命性方法。原子时标准已经存在了50多年。然而, 21世纪光子学的显著进步暗示着原子时标准时代的更迭。“光钟”的新概念现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光钟尺寸会逐渐缩小,甚至是芯片大小。我将介绍光钟的工作原理,以及与它们的微型化将如何影响光学技术和产品,甚至超越计时。



Perry Shum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OSA Fellow

SPIE Fellow

嘉宾介绍

沈平教授,199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电子及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9年加入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自2014年起,他被任命为南洋理工大学光纤技术中心主任,并担任许多国际会议的主席、委员会成员和国际顾问。他也是IEEE光子学会新加坡分会的创始成员。目前他是美国光学学会(OSA)新加坡分会主席,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沈平教授已发表特种光纤和光纤器件方向的期刊及会议论文逾500篇。H因子46。近年来,他的论文每年被引用约800次。

演讲主题

Optical Fiber Sensors and Applications

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

演讲摘要

近年来,光纤器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光纤作为传感器有很多优点,包括电无源、重量轻、不受射频和电磁干扰、灵敏度高、结构紧凑、耐腐蚀、可多路复用和有效降低成本。

报告介绍了目前几种新颖的光纤传感技术,包括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FBG)、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特种光纤传感器和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FBG作为一种本征传感器,可以被巧妙地设计成二维倾角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计和光纤腐蚀传感器;介绍了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倏逝场吸收传感器、用于温度传感和折射率传感的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马赫曾德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折射率计;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研究了金纳米粒子的纳米尺度光纤探针在活细胞指数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会议议程



报名方式

识别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


报名截止时间:11月12日 17:00

PS:会议免注册费,食宿自理

详情咨询

想了解更多高峰论坛详情,请拨打电话 027-63495928,咨询武汉光博会组委会。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