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促进光学领域青年学者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交叉领域科学家之间的广泛合作,中国激光杂志社于11月13-14日在武汉光博会期间成功举办2019光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此次论坛聚焦“先进成像”和“激光材料”两个主题,由清华大学曹良才副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良碧研究员共同担任主席,共吸引了200多位相关及其交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学生与会交流。



清华大学曹良才副教授主持论坛并致开幕辞,对与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在先进成像方面的专题半月刊策划及审稿流程等详细情况。在一天半的会议中,来自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带来了25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邵晓鹏教授重点介绍计算成像技术在极简光学系统设计及透过云雾等强散射介质成像探测两方面的应用。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司徒国海研究员详细阐述了极端条件下的深度学习智能成像技术。


同济大学程鑫彬教授主要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多功能强激光薄膜和准三维亚波长结构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谢国强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发展中红外超短和超强激光,他主要介绍了中红外超短和超强激光方面的最新进展。


浙江大学匡翠方教授主要介绍了点扫描频域调制超分辨成像和宽场频域调制超分辨成像的相关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雷铭教授介绍了从空域角度重新构建结构光照明超分辨的理论模型,介绍了一种在空域快速重建超分辨图像的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袁菁教授对MOST系列技术及其典型神经生物学应用进行系统性阐述,并介绍部分最新进展。


清华大学孔令杰副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提升在体神经功能成像的速度、深度及尺度等方面的工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郜鹏教授介绍超分辨光学显微和计算成像方法,以更高的分辨率、更多的维度来研究微观生物学。


河北工业大学张宗华教授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在三维全场快速测量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应用进展。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曾楠教授介绍了其团队从穆勒矩阵和斯托克斯矢量中提取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多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鸣捷副教授汇报了课题组近年来在单像素成像领域的技术进展,从对单像素成像技术的认识出发分析了其技术优势和缺陷、未来发展方向等。


南京理工大学左超教授首先介绍了计算光学成像技术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提升空间分辨与时间分辨方面的典型研究工作,然后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在快速光学三维成像与计算光学显微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最新进展。


北京工业大学戎路副教授介绍连续太赫兹波数字全息和连续太赫兹波叠层成像的基本原理、再现算法与实验结果,并对潜在应用进行展望。


哈尔滨工业大刘正君教授介绍几种测量光学系统用于成像系统构建完备的数据集及图像处理算法在光学参数定位方面的应用,研究了不同相位恢复算法对目标图像重构质量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张金伟教授详细阐述了超快碟片激光振荡器的发展及应用。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廖梅松研究员介绍了软玻璃全固态光子晶体光纤、色散调控的中红外光纤等高非线性光纤及其超连续谱的产生机制与光谱特征。


吉林大学白雪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围绕表面态修饰和离子掺杂对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的调控开展研究,提出以掺杂和表面态调控为手段,设计和获得了金属氧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硫族过渡金属以及碳点等多种新型白光材料。


山东大学丛振华副教授总结了晶体光纤和晶体衍生光纤的几种制备方法及发展历程,分析了几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总结了用几种方法所制备光纤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山东大学在熔融芯法制备特种光纤及器件方面的进展。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王燕研究员阐述了若干晶体的生长方法、生长工艺和技术难题,对各个晶体进行了物化性能和光谱性能研究,重点阐述四类激光晶体的激光性能。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邱基斯研究员讲述了其团队利用高功率纳秒激光相关关键技术,研制了单频种子源、大口径/尺寸放大模块、相位共轭镜等国产化核心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脉宽6.6 ns、重频200 Hz、能量5 J、光束质量1.7 DL的激光输出。


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郑建刚研究员详细阐述了重频大能量脉冲激光对增益材料的需求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董国平教授介绍了采用原位可控形成和二次共熔技术制备了高质量的纳米晶复合玻璃材料,并利用开发的光纤制备新技术,成功制备了近-中红外荧光纳米晶复合玻璃光纤。


山东科技大学刘善德副教授详细介绍了二维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及其在固体激光器件中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李威威助理研究员重点阐述了研究团队近期在高光学质量氟化钙透明陶瓷制备及光谱性能调控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2020光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期待与您不见不散!